温州探索水源地保护新模式
保护“水缸” 不断“财路”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5年08月02日 11 版)
温州的“大水缸”——珊溪水库一直纠结这样一个难题,库区周围的村庄是当地有名的养猪基地,是村民的“财路”。可大量的粪便排入水库,造成水质下降,影响了500万人的“水缸”。保护“大水缸”会不会断了农民的“财路”?库区居民生活怎么保障?温州探索水源地保护新模式。
政策倾斜,库区百姓开辟新“财路”
文成县黄坦镇位于珊溪水库的上游,良种仔猪养殖一直是当地的主导产业,粪便排放成了水库主要污染来源,水质逐年下降至Ⅲ类,局部支流甚至连续3年发生藻类异常增殖。
为了彻底根治水源污染,当地启动农业转型工程。经过两年多时间,当地的养猪场基本拆除完毕。并在政府扶持下,库区逐渐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转型,为村民开辟了新“财路”。走进黄坦镇富岱村仙人居生态农庄,青山翠林,溪水潺潺,鸟语回转,很难相信这里过去是臭气熏天的养殖场。
“库区居民为保护‘大水缸’做出了牺牲,政策应该多向他们倾斜。”温州市水利局局长王振勇介绍,从2012年5月开始,温州市出台了珊溪水源保护“1+X”文件,“1”指库区水源保护,“X”指库区周边百姓的综合扶持,保护水源地关系到数百万人民的生活,但也不能忽略库区人民的利益。
据介绍,温州市下达专项扶持资金7000余万元,并建立库区帮扶指导工作计划,组织专家、企业赴库区考察对接转产转业投资项目。
全社会节水,一年节出910个九山湖
“除了养殖大户,库区还有很多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需要帮助,这需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。” 温州市珊溪水利枢纽相关负责人说。
从2013年开始,珊溪水利枢纽水源保护管理委员会发起了“亲近水源地,爱心献库区”活动,动员当地的医院、银行、企业及社会公益组织定期到库区帮扶。此次,他们联合苍南县仁爱志愿者服务中心、温州市中医院等走进黄坦镇。在现场,库区居民把温州市中医院的义诊摊位围得水泄不通。
截至目前,温州节水公益活动已经举办了45期,走遍了珊溪水库周边几乎所有的乡镇,受益群众达5964人,成为全国首个专门针对水源地的常态化公益品牌。
工业技改,用水效率显著提升。阶梯水价,“拧紧”居民水龙头。温州实施五水共治“抓节水”工程,加快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,呼吁市民在生活中节约用水,共同构建节水型社会。多措并举,温州一年节水9100万立方米。拿当地人熟悉的九山湖来比,相当于节出910个九山湖。
水利部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陈梦晖认为,温州已经形成了水利部门牵头,主流媒体牵线,社会各界志愿团队各施所长、各尽所能,联合开展节水护水志愿服务的公益模式,为全国开展此类服务提供了实践样本,将来可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。